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泉教科〔2010〕4号关于印发泉州市中小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发布人员:jys 新闻来源:泉州奕聪中学 发布日期:2010/06/22 18:01
>

 

 
 
  
      泉州市教育局文
                                                      泉教科〔2010〕4号
关于印发《泉州市中小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意见(试行)》的通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容,形成有效教研机制,解决传统教研的低效化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发展,促进学校工作的有效推进,进一步深化我市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提高我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实际,现将《泉州市中小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泉州市中小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意见(试行)》
 
泉 州 市 教 育 局
〇一〇年五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教育 有效教研 开展 意见 通知
抄送: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科所,省普教室。 
 泉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0年5月31印发
 
附件:
   《泉州市中小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的教研工作,推动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特制定泉州市中小学开展有效教研指导意见。
一、开展有效教研的意义
1、有效教研促进新课程改革有效推进。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可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对的。没有基于学校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新课程的推进是很难想像的。新课程把学校和教师推向了研究的前沿。可以说,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新课程推进和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2、有效教研促进教师有效发展。有效教研的开展,在活动中通过问题引领,促进观点与经验的碰撞、交流、共享,变普通教研的理论学习为实践性的操作。教师带着问题参加教研活动,在争论研讨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每位参与者都能获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
3、有效教研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有效发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取长补短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通过有效教研模式的探讨,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师发展的智慧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师教好、教会;学生学好、学会”的目标。使学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进入 “教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教研”的良性循环状态中。
二、有效教研含义及条件
1、有效教研的含义
传统的教研活动,关注的是教师固有的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习得与掌握,指向于统一性教学要求的集体备课是其基本特征,研究的问题往往并非教师自身存在或教师自身急待解决的真实教学问题,其形式和行政要求往往脱离教师个人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内涵需求。“有效教研”是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是一种合作、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有效教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教师自主教研意识的确立,个人能力(教与学问题的诊断,行为的改进、改善,以及由此而来的理念更新等)的系统超越,以及通过组织成员的素质互补,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研究水平。有效教研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式的组织学习、实践、反思与改进的系统活动过程。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当前,有效教研要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进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有效教研的条件
所谓“有效教研”,主要是指通过教研组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之后,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研究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研究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课堂教学有没有真正地、科学地、艺术地贯彻落实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收获甚微,即使教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研究。有效的教研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针对性。要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教研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结合课堂中的问题、事件来研讨,使教研主题有针对性。
(2)参与度。有效教研活动应该是主体参与、合作共生,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有效教研活动倡导教研是教师的一份责任,一种工作。它以尊重教师的态度、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怀着发展的愿望,创造的激情,积极、自发、自主地投入于研究之中,改善着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着教学的技艺。
(3)指导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方面要靠指导,即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家、教授、学科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可以借助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通过听课、座谈、或其它方式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
三、有效教研的基本类型
有效教研“着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是为教学而研究,是对教学的研究,是在教学中研究。因此,有效教研模式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着一条适合教师的行动研究之路。
1.以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为目的的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型校本教研是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由学校确定专题,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组织集中培训(如信息网络技术、教学课件制作、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成功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等)。因为培训专题的确定来源于教师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较好地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并不断发展提高。
2.以落实新课程教学要求为宗旨的集体备课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如何进一步转化为教学实践,更需要通过教师群体的集体备课加以落实。因此,要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上倡导区域内、校际间、教研组(备课组)内多层次的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的共同劳动,使每一位教师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策略制定,教学内容、环节把握,评价形式、手段采用,辅导内容、方法跟进等常规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标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对教师二次备课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每位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中,既要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性整合的集体备课模式,切实实现“同伴互助”下的共同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以改进教学实践为指向的专业听、评课
专业的听评课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的听评课既是教师互帮互学、实现专业发展的平台,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抓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的听评课担当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的职能。所谓专业化的听评课是指基于教育教学理论,全面透视课堂教学,以便充分地发挥出听评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该过程涉及课前准备,课堂聆听、记录,课后反思三个阶段,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和问题,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与授课者及听课群体作相应的分析、研究,提倡实证评析、客观赏析、合作分析,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4.以叙事为导向的个体反思研究
教学叙事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事情,或叙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教学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记叙教学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故事。其实质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它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的效用。学校要鼓励教师每天反思,以随笔、手记、案例、实录等方式表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事件,常年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札记”、“教学随笔”“、班主任手记”等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创办校本研究刊物,编发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教学手记、学生成长个案等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
5.以问题系统解决为目的的课题研究
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要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优化“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过程,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梳理、筛选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要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以促进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将成果推广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有效教研的组织
1、建立教研制度:上下一心,合力研究
   (1)挂钩研究制度,建立学校行政人员挂钩学科教研组制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教学研讨,进行新课程实验调研。
   (2)校本研训制度,即把校本培训和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结合起来,并做到活动有计划、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
   (3)定期活动制度。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实验工作;每周开展一次“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为教师交流经验、沟通思想、探讨问题提供机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学校行政、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家长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课改实验意见及建议;每学期开展一次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改成果;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科课改实验论文评比、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一次学科说课比赛活动,总结课改经验。
   (4)“五个一”管理制度,即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实验教学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学校要采取有效方式对“五个一”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5)评价研究制度,即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新课程实验。
   (6)相互听课制度。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每周要深入班级听课4节以上,教师每周听课2节以上。
   (7)带头报告制度,即学校行政人员作课程改革报告制度。要求学校行政人员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做课程改革实验的排头兵,每学期为全校教师做一场有关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心得、信息传递、经验介绍等方面的报告。
2、改进教研方法: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1)大家提前对教材进行集体研讨,明确下一阶段整体的教学工作。
(2)将教材分成若干部分,每人按新的理念钻研教材,设计2—3节教学活动,并将教案复印后分发给其他组员,倡导资源共享。
(3)在利用集体研究资源的同时,注重教师们的独立思考。即拿到别人教案后,每个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在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反思,使之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做到“因班施教”。
(4)通过实践检验他人教案,并及时以随笔、反思、点评、重创等方式加以评价与分析,这是教学的后设计。
(5)为了实行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学校可开设相关网站,设置相关栏目让老师们发表课改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课改论文、经验总结、评论、意见和困惑解答等,营造学校浓烈的课改氛围。
3、找准教研抓手:主题研讨,规范求实。
(1)主题研讨:针对研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主题分析,让教师能以新课程的眼光听课,以新课程的标准评课,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2)随堂听课:开学初,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深入课堂,了解日常课堂的教学情况,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
(3)校本讲座:找准切入点,围绕新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之处,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辨证。
(4)展示活动:通过研讨课、送教下乡课、新课程展示课、优质课等形式,让教师人人上台比武。通过交流、探讨,研究和实践,体验新课程改革所带来嬗变,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嫁接,推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开展有效教研的保障机制
1、行政保障。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重视学校教研组织的建设,积极引导中小学校建立健全中心教研组和中学教科室,并将中心教研组组长和中学教科室主任纳入干部管理队伍;另一方面,各级领导,特别是学校校长要高度认识并重视有效教研、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大胆创新,为学校开展有效教研提供行政支持。
2、队伍保障。要开展好教学研究活动,首先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校本研究队伍,让他们既作领头羊,示范带动所有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又通过他们有效教研成果,提高自己,促进学校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过来又推动教学研究活动的良性发展。
3、资源保障。要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应把必要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上,为老师订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报纸杂志,开放互联网,让他们能多渠道的获取信息、筛选分析、借鉴吸收指导教研和教学。为他们提供一些走出去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讨展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能力。对教学教研中的各种成果,及时地进行表彰奖励,以良好的氛围、榜样的作用、成果价值的效应来促进有效教研的开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4、激励保障。开展泉州市中小学先进教研组、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导主任评选及泉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泉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等教科研评优评先活动,积极培育和发现经验、典型,及时表彰先进,大力总结、推广先进学科教研和学校教科研工作,激发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加强中小学教研组织建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市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
 
推荐资讯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