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又见读书日

发布日期:2023/04/23 09:25

     又见读书日

每年的4.23是世界读书日,4月是读书月,强调读书日是想以此“点燃读书激情,共创书香人生”,“让阅读成为习惯,用书香充实人生”,“书香陶冶性情,阅读点亮人生”

世界读书日: “阅见世遗,读懂泉州”相约在一峰书院

自唐末五代以来,泉州广设书院,文风鼎盛。自唐到清末,泉州历代建有书院73所。历经岁月的洗礼,大部分书院都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只少部分留存至今,目前已有11座古书院进行了复建复兴。这些重获“新生”的古书院,已成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名片。梅石开 状元来    名贤掌教  声名鹊起一峰书院,位于泉州府治东北的执节坊梅石古迹东。为纪念明代状元、名宦,被贬任福建市舶司(驻泉)副提举的罗伦(字一峰)而创建。(泉州一中图书馆“梅石图书馆”的由来)

罗伦

       罗伦(1431-1478),字彝正,号一峰,谥文毅,江西永丰人。成化二年(1466)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

成化二年(1466年)五月,罗伦因疏阻大学士李贤夺情忤旨,谪泉州市舶司副提举。公余讲学郡北净真观,其高风亮节的特质和渊博学识,受到泉人敬仰。《明史》赞其“四方从学者甚众”也。是年,据理上疏反对泉州市舶司北迁福州,得到朝廷采纳。

      明嘉靖八年(1529年)春,巡按御史聂豹等人将罗伦讲学的净真观改建为一峰书院,首聘举人王宣担任山长。罗伦在泉州任职期间为民造福,促进泉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且关心福建各地文教事业,曾先后撰写《闽县治重修记》《邵武县学复地记》《福州府学重正诸书序》等著作,赢得各界的广泛钦敬与爱戴。

     在学府街泉州一中西侧,有一块石头裂为五瓣,形似梅花,这就是著名的“梅花石”。

      泉州从南宋后期起一直未出状元,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传说直到状元罗伦来到泉州,此石裂开为梅花状,香闻数里,应谶之兆。罗伦之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晋江人庄际昌会试、殿试连魁,成为明代晋江籍的又一状元。“择士之有志者居之”,延聘乡绅进士先后掌教书院,学宪朱镇山、泉州府及下多任县令,泉州名儒张岳、顾珀等名贤都曾在书院讲学。

     从“书院”到“学校”
     文脉传承500年


     历史上,一峰书院曾历经多次重修和更名。

      明· 崇祯年间(1628-1644年)修缮时,因书院在郡治北,以近清源,更名“清源书院”。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黄昌遇重建时,因前代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改名“梅石书院”。
民国12年(1923年),创办“泉州农业学校”。
民国17年(1928年),改办为“泉州乡村师范学校”,隔年改为“昭昧国学专修学校”。
1942春季,创办“晋江县立初级中学”。
1947,增办普通高中,易名“晋江县立中学”。
1950,更名为“晋江县第一中学”。
1951,学校定名为“泉州第一中学”。
1992泉州一中翻建校舍时,挖出碑石两方,分别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晋江县梅石书院碑记》及《重修晋江县一峰书院碑记》,现这两方碑记竖立于校门内左侧。

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泉州一中文脉绵延人才辈出


     学校西边的“梅花石”见证着自一峰书院到泉州一中数百载的漫长历史,“如梅之韧、似石之坚”的梅石精神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人们常以“梅筋石骨”来形容泉州一中的人文底蕴。建校至今,泉州一中文脉绵延,英才辈出,造福寰宇,走出5万余名优秀学子,遍布五大洲。


     在艺术领域,有国际知名烟火艺术家蔡国强、国际艺术家吴达新。

 

    在文化界,有《泉州晚报》创刊总编辑周焜民、《蓝蓝泉州湾》词作者陈日升、文史专家杨清江、闽南语专家王建设、作家陈瑞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在科学界,有王启明、吴新涛、欧阳钟灿三位中科院院士,商界有“塞班王”陈守仁张旋龙、陈飞舟、吴欣鸿等互联网时代翘楚。30余年本地品牌书店入驻
古书院“变身”新型文化空间
依托500年深厚的人文积淀,“新”一峰书院以“书店+咖啡”为业态,文化赋能打造书院生活人文空间。通过举办各类主题的文化活动延续城市文脉,使其成为解读泉州历史,传播泉州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峰书院

具体地址:鲤城区学府街316号


推荐资讯
最后更新